從獨木橋到人生新起點
從1977年恢復全國統(tǒng)一高考,至今已近30年。對于千百萬高考經(jīng)歷者來說,在許多人的心中,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記,它成為千百萬人命運的轉(zhuǎn)折點,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符號。
上世紀70年代:高考史上的特例
十年文革,讓中國和當時的年輕人失去了不少機會。1977年,停頓10年的高考在鄧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復,多少青年奔走相告,為之歡呼雀躍。當年的12月11日-13日,全國570萬青年開始爭奪27萬個大學生名額。1978年7月,又有610萬人進入考場。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,兩級學生走進大學課堂,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。
經(jīng)歷了動蕩坎坷,深知國情的青年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。這一批人在學校如饑似渴地看書,從教室到圖書館,從早到晚,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用功。而學生之間的年齡和閱歷也相差很多,這無疑形成了一種可喜的競爭氛圍。
上世紀80年代: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
上世紀80年代,是知識開始漸漸流行的時代,又是一個被人譽為“文化復興”的時代。高考已經(jīng)如常進行,成了中國內(nèi)地高中生必經(jīng)的人生洗禮和重要考試?嫉煤玫模瑢⒂谐蔀椤吧鐣䲢澚骸、享受國家分配的權(quán)利,沒考好的,進不了大學的象牙塔,也將有另外的一種出路。但無論如何,在上世紀80年代學子心中,高考,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考試,沒有擴招,錄取率很低,基本沒有高收費的民辦高校,千萬考生的眼睛都盯著全國有限的大學資源和有限的學習名額,用“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”來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,毫不過分。
上世紀90年代:分化的高考
上世紀的90年代初,高考依舊神圣無比,對人生前途的影響也顯得尤其大。1994年,全國37所重點院校試行并軌制收費,逐步建立起“學生上學自己繳納部分培養(yǎng)費用、畢業(yè)生多數(shù)人自主擇業(yè)”的機制。以前國家發(fā)生活費相當于“國家干部”的大學生身份從此要自己掏錢讀!3+2”高考模式的開始,使得很多高中的備考方案隨著改變。
到九十年代中后期,1999年對于許多考生和家長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:擴招、實“3+X”的高考模式、考后填報志愿等新政同時實行。那是高校在全國第一次大規(guī)模擴招,此舉大大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,但也引發(fā)了關于“教育質(zhì)量下降,大學文憑是否貶值”的激烈爭論。
本世紀:大踏步地改革
2000年后的高考,其參與者是這個時代最年輕的一批人——80后,他們對于高考的思考已經(jīng)突破傳統(tǒng),有自己獨到的見解,卻不可避免地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(fā)展。一方面,他們懷疑應試教育和高考的效益,抗拒應試教育;另一方面隨著應試觀念和就業(yè)觀念的改變,在在競爭日益激烈、就業(yè)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,考上好的大學,至少是本科,或者參加職業(yè)技能培訓,已經(jīng)成為這代人人生起點的先決條件。
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,生活在一個科技發(fā)達、娛樂眾多的時代。他們的高考已不再是在日日做題中度過,他們不但活在老師、輔導班、高考的指揮下,更是在競爭的現(xiàn)實和年輕浮躁的心理中,尋求玩樂和學習的平衡,在高度娛樂的社會環(huán)境中,他們的高考已完全不同于任何時代,獨顯出特有的群體個性。